加拿大学者:中国的“坏消息”才是“好新闻”

Connor 中币交易所官网 2025-09-08 26 0

最近,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瑞泽普在一次采访中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西方媒体总是把中国的坏消息当成好新闻。”这句话犹如当头一棒,敲醒了那些依旧沉迷于所谓“中国威胁论”的人们。瑞泽普作为一位自1983年首次访华至今的“中国观察员”,亲眼见证了中国从“自行车王国”一步步走向“高铁纵横”的跨越式发展。然而,他却发现,西方媒体的镜头似乎总是蒙上一层“灰色滤镜”,就像老旧胶片拍摄下的照片,无论真实场景多么明亮,画面呈现的始终是阴郁和模糊。

加拿大学者:中国的“坏消息”才是“好新闻”
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金斯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了这种偏见的严重程度。2019年至2022年间,《金融时报》对中国的报道中有高达86%是负面内容,而《经济学人》的比例更是飙升至84%。这样的数字说明,媒体并非在客观报道,而更像是在“黑化中国”的现场直播,将偏见伪装成新闻。

加拿大学者:中国的“坏消息”才是“好新闻”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瑞泽普总结出西方媒体的“偏见三连击”。首先,是意识形态的固化。西方媒体早已习惯把中国视作天然的“对手”,记者们潜意识中给中国贴上了“反派”的标签,哪怕面对中国在扶贫、环保或基建方面取得的成就,他们也选择视而不见,只执着于制造“中国威胁”的叙事,以吸引更多流量。其次,是竞争焦虑作祟。中国保持在5%左右的经济增长,与美国的2.8%形成鲜明对比,这让不少西方媒体心生不安,害怕“饭碗被端走”,于是纷纷炒作所谓“中国崩溃论”或“中国经济泡沫论”,借制造恐慌来刺激点击。最后,则是商业利益驱动。“中国威胁”成了流量密码,只要在标题里出现“中国挑战美国”,读者的焦虑便会被点燃,广告收益自然水涨船高。为了这一目的,他们甚至不惜歪曲事实,大肆制造“中国黑料”。

展开全文

加拿大学者:中国的“坏消息”才是“好新闻”

这种报道模式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,他们的认知停留在过时的刻板印象里,仿佛中国依然是“东亚病夫”的模样,却对中国如今在人工智能、5G和高铁等领域的世界领先视而不见。比如,中国生成式AI专利数量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,但西方媒体却仍在大肆宣扬“中国技术抄袭”的老掉牙论调。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,这种误导更危险。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原本意在遏制发展,结果却迫使中国加速自主创新。如今像DeepseekAI这样的技术突破出现时,西方媒体惊呼“中国突然领先”,但他们早该注意到,中国AI人才比例和专利数量的积累已预示着这一结果。

加拿大学者:中国的“坏消息”才是“好新闻”

面对这些偏见,中国并非毫无作为。瑞泽普认为,破除误解的关键在于“直接交流”。第一,要用数据来击碎“灰色滤镜”。当媒体渲染中国经济衰退时,事实却是中国的高铁里程全球第一,移动支付普及率远超欧美。第二,要用实践去反驳偏见。中国在气候治理、粮食安全以及国际基建方面的投入,早已证明其负责任大国的身份。例如,中国为全球贡献的森林增长面积占比超过30%,却极少登上西方媒体版面。第三,要主动打破信息壁垒。如今,越来越多外国博主亲身走进中国,展示上海的摩天大楼、深圳的创新活力,以及敦煌的文化底蕴,这些鲜活的影像比任何文字更有说服力。

加拿大学者:中国的“坏消息”才是“好新闻”

在全球化时代,任何企图孤立他国的行为终将自食其果。美国的芯片管制没有阻止中国,反而推动国产替代加速;欧盟所谓“去风险”的政策,反倒让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逐渐失势。更深层次的问题是:当西方媒体始终带着偏见观察中国时,他们是否意识到,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为世界提供另一种选择?“一带一路”、金砖扩容、碳中和承诺与全球发展倡议,都是中国在用行动证明,合作比对抗更具生命力。

加拿大学者:中国的“坏消息”才是“好新闻”

瑞泽普的话道出了未来的趋势:滤镜终将碎裂,真相必然闪光。或许某一天,西方媒体会摘下偏见的眼镜,把中国视为共同发展的伙伴,而非固化的“对手”。当越来越多的人亲自走进中国、了解真实的中国,那些虚构的“中国威胁论”将不攻自破。毕竟,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,没有谁能永远用滤镜掩盖事实。而中国的崛起,也正在用实力昭示:它不是威胁,而是一种机遇。

评论